2025年4月,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1,328,009.09元,同比下降9.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903,784.23元,同比下降86.55%。本文将基于年报数据,对阳普医疗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潜在风险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财务指标分析
营收下滑,市场拓展面临挑战
阳普医疗2024年营业收入为581,328,009.09元,较上年的644,621,152.95元减少63,293,143.86元,降幅达9.82%。从业务板块来看,真空采血系统收入357,183,046.24元,同比下降6.23%;软件产品及服务收入59,346,598.27元,同比下降23.60%;检验服务收入35,960,256.36元,同比下降7.27%;微生物转运系统收入875,483.11元,同比下降78.52%;仪器收入24,226,289.04元,同比下降11.05%。各主要业务板块的下滑,反映出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业务板块 | 2024年营收(元) | 2023年营收(元) | 同比变化 |
---|---|---|---|
真空采血系统 | 357,183,046.24 | 380,908,822.49 | -6.23% |
软件产品及服务 | 59,346,598.27 | 77,681,967.76 | -23.60% |
检验服务 | 35,960,256.36 | 38,781,467.69 | -7.27% |
微生物转运系统 | 875,483.11 | 4,075,698.39 | -78.52% |
仪器 | 24,226,289.04 | 27,235,684.24 | -11.05% |
净利润亏损扩大,盈利能力堪忧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903,784.23元,与去年同期的-63,203,837.62元相比,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同比下降86.55%。公司解释称,净利润为负主要受资产减值、信用减值及公允价值变动等影响。从数据来看,资产减值损失为-47,201,039.26元,信用减值损失为-22,807,199.17元,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54,905,300.00元,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公司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扣非净利润有所改善,但仍处亏损状态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9,977,559.82元,相较于2023年的-74,519,608.96元,亏损有所减少,同比增长6.10%。这表明公司在主营业务的经营上,虽仍处于亏损状态,但较上一年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基本每股收益和扣非每股收益均为负,股东收益受影响
基本每股收益为-0.38元/股,较去年的-0.2元/股下降90.00%;扣非每股收益为-0.23元/股。这两项指标均为负数,且基本每股收益降幅明显,显示公司经营业绩不佳,对股东收益造成了较大影响。
费用分析
费用整体收缩,降本措施初显成效
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为93,881,936.52元,同比下降20.72%;管理费用为86,876,673.17元,同比下降18.61%;财务费用为8,559,353.21元,同比下降47.66%;研发费用为31,899,035.50元,同比下降14.98%。各项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费用项目 | 2024年(元) | 2023年(元) | 同比变化 |
---|---|---|---|
销售费用 | 93,881,936.52 | 118,421,792.60 | -20.72% |
管理费用 | 86,876,673.17 | 106,736,480.81 | -18.61% |
财务费用 | 8,559,353.21 | 16,353,551.16 | -47.66% |
研发费用 | 31,899,035.50 | 37,521,052.55 | -14.98% |
销售费用下降,市场推广策略或有调整
销售费用的大幅下降,可能意味着公司对市场推广策略进行了调整,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营销支出。然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医疗器械行业,销售费用的过度削减可能会对公司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增长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关注公司后续的市场表现。
管理费用降低,运营效率有待观察
管理费用的降低或许得益于公司内部管理的优化,如精简人员、提高办公效率等。但管理费用的降低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和长期发展,还需进一步观察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是否能够维持或提升。
财务费用降幅显著,债务压力缓解
财务费用的大幅下降主要得益于贷款规模减少及汇兑损益的影响。这表明公司的债务规模有所控制,财务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有利于公司的财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研发费用减少,创新能力或受制约
研发费用的下降可能会对公司的创新能力产生一定制约。在医疗器械行业,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虽然公司在报告期内有一些研发成果,如全自动血栓弹力图仪星阳XY - 1200成功获得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但研发费用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公司未来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和技术创新能力。
研发情况分析
研发人员减少,团队结构优化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2023年的208人减少至2024年的146人,减少了29.81%,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也从22.22%下降至18.48%。公司表示,报告期内聚焦核心业务,对研发团队架构与工作流程进行了精细化优化,对部分研发岗位进行了必要调整,并对研发人员队伍进行了适度精简。这种调整旨在优化团队结构,提高研发效率,但也可能在短期内对研发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挑战。
研发项目推进,关注成果转化
报告期内公司有多个研发项目,部分已结题,如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原料药、用于畜牧养殖的相关产品等项目。这些项目若能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将有助于公司丰富产品种类,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部分项目仍处于在研阶段,如制备新型G6型血清分离胶、肝素钠及肝素锂相关项目等,研发进度及成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现金流分析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微增,经营稳定性较好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1,835,065.32元,较上年的79,904,932.52元增长2.42%。尽管营业收入有所下降,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仍实现微增,表明公司核心经营业务的现金创造能力相对稳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好。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由负转正,资金回笼或有成效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502,205.04元,而上年为-38,504,131.33元,同比上升135.07%。主要原因是赎回上期购买的结构性存款以及阳普医疗(郴州)有限公司收回湖南郴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回购其持有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的剩余款项。这显示公司在投资活动方面的资金回笼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助于改善公司的资金状况。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资金筹集与使用需平衡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0,633,654.35元,较上年的-50,092,329.47元进一步下降,降幅为21.04%。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大于流入,表明公司在报告期内偿还债务、分配股利等支付的现金较多,公司在资金筹集与使用方面需要更好地平衡,以确保资金链的稳定。
风险因素分析
行业政策风险
医疗器械行业受国家监管程度较高,体外诊断作为重要细分行业,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和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集中带量采购若在体外诊断领域全面施行,虽有利于国产品牌提升市场份额,但也可能导致销量提升难以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缩水。阳普医疗虽在部分地区中标,但政策变化仍可能对公司竞争格局产生影响,公司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研发风险
医疗器械研发存在技术难题、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及成本超预期等风险,可能导致研发进度延迟或产品失败。尽管公司采取了自主研发及加强合作等措施,但研发风险依然存在,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
海外市场风险
公司海外出口业务占比较大,报告期内海外地区营业收入占当期总营业收入的29.75%。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公司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如海外鼓励本土化生产、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加、汇率大幅波动等情况,都可能对公司海外销售造成不利影响。
市场竞争风险
体外诊断市场竞争激烈,跨国公司在高端市场占据相对垄断地位,国内企业竞争也日益升级,从产品竞争转变为商业模式竞争。阳普医疗若不能在成本、技术、品牌、客户信任等方面保持优势,或跨国公司改变市场战略,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毛利率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人才及技术储备风险
医疗器械行业人才及技术竞争激烈,人才流动性加大,同行业人才争夺激烈。若阳普医疗不能留住优秀人才,保障现有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将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尽管公司采取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措施,但仍需持续关注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技术储备的有效性。
管理层报酬情况
董事长杨涛未在公司领取报酬,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0.00元,在股东单位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领取报酬;总经理邓冠华(离任)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128.34万元。此外,其他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也领取了相应报酬,公司依据经营状况并参照同行业薪酬水平确定报酬,按月支付。
综合来看,阳普医疗在2024年面临营收和净利润下滑的困境,虽在费用控制和现金流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公司需在关注行业政策变化的同时,加强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市场布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应对当前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者也需密切关注公司后续经营策略的实施效果及财务状况的变化。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